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喜讯连连,短短一周5破纪录。下面,跟着记者一起去感受现场的激动时刻。
245.1克!
最重红鳌鳌虾纪录诞生
验收地点:海宁
现场报道:本报记者 丁佳味
金色稻浪翻滚,眼下,正是红螯螯虾收获季。10月28日,记者跟随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专家组,来到海宁市斜桥镇新农土地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在公证人员见证下,专家组现场挑出最大个的红螯螯虾放到电子秤上。随着数字定格在245.1克,“浙江农业之最”最重的红螯螯虾纪录诞生。
红螯螯虾是澳洲淡水蓝龙虾的学名,该虾原产澳洲等地,肉质鲜嫩,出肉率高出小龙虾两倍以上,养殖收益较高。“基地共有种养面积约280亩,采用稻田复合种养技术,4月进行公分苗大棚标粗,5月放养至稻田,6月种稻,8月底大规格商品虾正式开始上市,养殖周期大约200天。”新农土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雄健告诉记者。
“稻虾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可形成种养双赢立体循环,实现“一田两用、一田两收、稳粮增收、粮虾共赢”。“水稻成为虾群的天然‘庇护所’,龙虾蜕壳时都会躲进稻田中。而水里丰富的微生物,也为虾苗提供了丰盛的‘营养餐’,稻田里零化肥、零农药,保证了龙虾的品质,养出来的蓝龙虾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海宁市水产技术服务站副站长钱伦介绍道。
“我市将利用各类稻渔展示交流会、农事节庆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地深入推介稻渔产品,以活动促宣传,持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打响海宁稻渔品牌,助力稻渔综合种养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高质量发展。”海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攻关田亩产257.01公斤!百亩方亩产222.24公斤!
籽粒大豆亩产纪录刷新
验收地点:开化
现场报道:见习记者 张枥元
10月24日,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传来好消息,开化县心做良田专业合作社和桂清家庭农场的“浙秋6号”籽粒秋大豆,分别以攻关田亩产257.01公斤、百亩方平均亩产222.24公斤的成绩,打破由松阳县晓英家庭农场“浙秋5号”籽粒秋大豆于2020年创造的最高亩产和最高百亩方亩产纪录。
在攻关田验收点,专家组现场查看后,随机选取3块20平方米的测产点进行实割测产。折算成标准水分和净度后,测定攻关田亩产为257.01公斤。
在百亩示范方验收点测产现场,专家组选择了高、中、低产田块各1块,按三角形法在每块田块各选择了3个20平方米以上的测产点,采取人工收割、机械脱粒的形式进行验收。折算成标准水分和净度后,最终测得百亩方亩产为222.24公斤。
“与‘浙秋5号’相比,‘浙秋6号’更加耐高密种植,早播适应性更强,增产效果显著。”省科院作核所专家傅旭军介绍,“浙秋6号”是去年审定通过的新品种,不仅丰产性好,而且兼具油酸、蛋白质含量双高,抗病性强等优点。
开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金婷认为,此次籽粒秋大豆亩产纪录的突破,还得益于田间技术的革新。“除了选择良种,将种子在栽种前用种衣剂包衣处理,提高了发芽率。而且示范田在精准控旺的基础上,比往年施了更多的底肥,还新引入了生物菌剂,增产效果明显。”金婷说。
攻关亩产540.51公斤!
百亩方亩产514.94公斤!
高粱亩产创新高
验收地点:平湖
现场报道:本报记者 杨怡
10月30日,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再传喜讯,经专家测产验收,平湖市得稻家庭农场种植的高粱以攻关亩产540.51公斤、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14.94公斤的好成绩,时隔5年,再次刷新了“浙江农业之最”高粱百亩方和攻关田最高亩产纪录。
测产现场,专家组在测产田内随机选择了3块1亩以上的田块,每块田分别划分出3个20平方米左右的点位,逐一进行测产。
“这次打破纪录的高粱品种是‘晋杂31’,这是一个高产且抗病性较好的品种,适合浙江地区种植,出酒率也比较高。”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陈珊宇介绍,省农科院自2020年开始引进该品种,“我们科技特派员团队根据当地土地条件、粮油品种结构及产业发展需求,综合考量选了该品种。”
“这边的田原来是复垦的,我从2022年承包后开始试种这个品种,这次测产的是今年6月播种的。”得稻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良杰告诉记者,“今年播种的时候正巧遇上了一场大暴雨,好多种苗都没有长出来,还好品种优良,加上专家团队的指导,才取得了好成绩。”张良杰笑言。
据平湖市钟埭街道农业农村办高级农艺师朱春弟介绍,自2022年“晋杂31”在当地试种成功后,次年就扩大种植面积。在平湖,除了钟埭,高粱种植已经推广至曹桥街道、林埭镇、独山港镇等地,种植面积达3000亩,吸引了周边众多酒厂前来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