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乡村清朗底色

农村信息报 2024年11月02日 李松

  □本报记者 李松

  10月31日,全省清廉村居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清廉村居建设新格局、新路径、新举措,奋力打造新时代基层清廉建设的“浙江样板”。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如何让清廉之治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党旗引领聚合力。乡村治理清正廉明,离不开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要构建基层党组织奋勇争先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健全村级班子集体领导、权责明晰、分工合理、齐心干事的制度机制,积极推行圆桌议事、民情恳谈等,从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入手,增强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整体效能。

  数据底座需夯实。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嵌入与应用正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塑与转型。要借势数字化浪潮,实现监督方式全融合、监督内容全覆盖、监督流程全闭环、监督数据全归集。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赋能村级“三资”监管,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能力。开发“随手可查、即时监督”的数字应用场景,推动村级监督应用集成贯通,实现信息全透明、监管全流程、公开全阳光。

  典型经验善运用。近年来,各地涌现出“智慧印章”“电子票据”“直包到匠”等一批小微权力监管的典型,要总结推广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重点事项,形成“智慧印章”用印清单,规范印章管理,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好农村集体经济“电子票据”管理制度笼子,形成全流程一体化监管体系,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发生。完善村级小微工程全链条管控机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尚廉基因永传承。清廉文化是推进清廉村居建设的重要内生动力。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廉”元素,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打造一批清廉文化阵地,厚植“廉”文化土壤。培育和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廉洁文化品牌,涵养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生态。

  清廉铁军守底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需要勤廉并重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要培优配强村社班子,进一步推动村级班子队伍铸魂、塑形、赋能。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靠得最近、看得最清的“贴身监督”优势,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运行机制,提升村务监督水平。坚持勤廉导向,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优、工作责任心强的村报账员,守好村级财务“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