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糕里的流年

农村信息报 2024年10月26日 项伟

  □ 往事悠悠 项伟/文

  外婆家门前,有两棵桂花树。每年九、十月间,树上就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香气扑鼻。此时,外公外婆就会带着我们这帮小毛孩“打桂花”,外公拿竹竿在树上敲打,外婆和我们拉着油布在树底下接。收集起来的桂花,晒成桂花干,酿成桂花酱,用来泡茶或做糕点,都是极好的。而我最期待的却是腊月,那时外婆会给我们做桂花糕吃,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是难得的美食。

  做桂花糕,除了必不可少的桂花干和桂花酱之外,离不开粳米、糯米和白糖。米先要碾磨成粉:将泡过水再沥干的大米和糯米,多次少量地分别倒入石磨顶上的口子里,用手握紧边上的木制手柄,缓缓地带动石磨盘转圈,雪白、细腻的米粉就从两片磨盘间的缝隙里撒落下来。

  食材备好后,外婆就开始制作桂花糕了。先将磨好的粳米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比例倒入盆里,掺入适量的糖粉(白糖碾磨而成),反复地搓、揉、捏,直至“攥则成团,碰则松散”。用筛子将米粉筛选一遍,去掉较粗的颗粒后,再筛一遍——这次则是直接将粉筛到铺了干笼布的小蒸笼格子里,落在蒸格里的米粉白而蓬松,像极了冬日里的雪。接着,外婆会拿个宽而薄的竹片,将格子里的米粉抹平,轻轻地压一下,再竖着切成“米”字形的八小块,这样糕点蒸好后再切,切口更清爽,不易粘连。最后,就是抓一撮金黄色的桂花干,均匀地撒在雪白的粉面上,一则是添香,二则是点缀。在沸水上蒸约三十分钟,热气腾腾的桂花糕就可出锅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加酱,在每块桂花糕的顶上,各浇上一小勺香喷喷的桂花酱。糕是白色的,酱是肉桂色的,乍一看,像是一块块温润如玉的琥珀滚落在镶着桂花纹案的白瓷盘里。温热的米香味儿,夹杂着桂花干、桂花酱所特有的香甜气息,一个劲地往鼻孔里钻。这样的桂花糕,别说吃了,光是看着闻着都让人心醉。

  而我们几个早被满屋的香味勾出“馋虫”的表兄妹,才不管好看不好看,拿着烫嘴的糕点,就开始嗷嗷叫地吃起来。每当这时,外公就会敲着桌子提醒我们,吃东西要慢点,细嚼慢咽才能品出食物的味道。事实也是如此,桂花糕这类细腻精致的点心,更适合小口地吃,细细地品,间或抿上一口香茶去去腻味,才能咂出其中的滋味与妙处。

  前些天,儿子带回来一个家庭作业——做一款甜点。妻子和儿子还在纠结做什么,我灵机一动,说不如就做桂花糕吧?全家人一拍即合,于是磨粉、筛粉、揉粉、上锅……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甚至做糕、做酱用的桂花干,还是今秋二舅从外婆家门前的老桂花树上打下来的。嚼着这香甜的桂花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故去多年、不复再见的外公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