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解开高山农业“致富密码”

农村信息报 2024年10月26日 李军 叶敏

  □本报记者 李军/文 叶敏/摄 

  文成县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74.1%,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飞云江水质稳居全省八大水系之首,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当地依托“浙江第一大高山台地”优势,坚定实施“五山联动”战略,全力涵养高山资源、推广高山育苗、优化高山种养、研创高山特品、提升高山康养,联动推进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高山产业化、产业高山化的新路子。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高山农业带动文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竞逐育苗“新赛道”

  近日,记者走进文成县二源镇的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玻璃大棚,看到一排排无土栽培的小番茄架整齐划一、井然有序。

  “你看,这是‘嘉红100’番茄品种。它长势旺盛、抗逆性强,得益于高山气候,糖度超过11度,是园区主要的番茄育苗品种。”示范园项目负责人吕平告诉记者,近年来,示范园聚焦山区果蔬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将果蔬育种研发和推广示范充分结合,有效提升了当地高山果蔬种业产业化水平。目前,该示范园一期100亩已投产,育苗能力4000万株以上,销售范围包括温州、台州、宁波、嘉兴等地。

  和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一样,位于文成县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四维生态全人工光垂直农场近年来也在竞逐高山育苗的“新赛道”上一路奋进。

  “我们农场以高山育苗科技化、设施化、特色化为建设目标,建成后每年可培育高附加值果蔬种苗8000万株以上,其中一期可生产4000万株。”四维生态科技(杭州)公司总经理陈庆说:“农场的高山育苗具有成活率高、壮苗率高、病害少等优点,现在每平方米的土地,可满足当地1到2亩农田的用苗需求。”

  育苗,是发展高山农业的关键。近年来,文成县围绕“浙南育苗硅谷”发展蓝图,坚持数字化赋能,扎实推进“高山育苗看文成”攻坚行动,用“小种苗”链起“大产业”。目前,该县已落地智慧化育种育苗项目5个,育苗存活率、壮苗率分别达95%、98%,年产番茄、草莓等果蔬苗1.3亿株,改变了以往温州番茄种苗长期依赖省外调入的局面。

  除了果蔬育苗,文成县还多途径抢占高山食用菌、淡水养殖等育苗赛道,成立了食药用菌研究院,积极探索菌种培育,引进食用菌全链项目,年可制作黑木耳、红托竹荪、赤松茸等菌棒600万棒;设立了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合作共建渔业种苗繁育中心,目前罗氏沼虾种虾养殖试验基地已试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文成县成功举办第五届农业投资洽谈会暨高山种苗产业发展推介会,招引签约渔业种苗繁育中心、糯米山药储种育苗基地等项目32个、总投资达11.67亿元,有力推动了该县高山育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种养“新优势”

  近年来,文成县通过品牌加持、科技加速、流通加码,扎实推动高山农业品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持续放大高山农业的传统优势。

  走进位于黄坦镇的糯米山药种植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碧绿,百余亩糯米山药长势喜人。“文成糯米山药是我县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近年来,我县综合运用套管技术、新型网架栽培模式等新技术、新模式,扎实推动糯米山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成县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邹文武说,截至2023年底,该县糯米山药种植面积超1万亩,总产值达1.33亿元,亩均产值1.2万元以上。

  糯米山药产业是文成县进一步放大优势、优化高山种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当地全力提升杨梅、糯米山药、茶叶、中蜂、高山大米“五大传统产业”,培育高山黑木耳、红托竹荪、高山竹笋、高山玉米、赤松茸“五大新兴产业”,奋力打造“5+5+X”乡村“土特产”种养体系,持续推进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赋能方面,文成县紧密结合农业“双强”行动,与浙江大学共建大健康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目前已创建国家级山药科技小院、杨梅科技小院,建成全省首条具有SC认证的糯米山药鲜切速冻生产线,延长销售期至12-18个月。今年,文成“金玉甜6号”攻关田还创造了“浙江农业之最”夏甜玉米最高亩产和百亩方最高亩产纪录。

  在品牌加持方面,文成县大力推广“文品天成”区域公用品牌,努力提升文成“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该县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枚,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3个。

  近几年来,文成县还持续优化冷链运输,提升线上流量,拓宽海外渠道,高山农业的“出山”之路越走越宽。目前,该县已建成农产品冷链设施47个,设置生态公共直播间6个,打造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0家,杨梅、鲜竹笋等12种农特产品出口至意大利、加拿大等16个国家。

  延伸产业“新链条”

  今年国庆期间,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的创意农业馆,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的新晋热门景点。

  怀着对创意农业的新奇之心,记者一走进馆,就被各类苔藓生态微景观吸引了眼球。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该馆由浙江藓然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主要经营苔藓生态微景观制作、热带鱼繁育、昆虫标本制作、自然生态艺术教育和产品销售等业务。

  “目前,我们已建成苔藓培育基地10.8亩,与50多户农户合作种植苔藓,去年总销售额突破1亿元。”浙江藓然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大君说,目前,公司共有直播销售团队36人,抖音、快手等平台粉丝量已超200万,今年总销售额预计超1.5亿元。

  据常大君介绍,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创新“电商+基地+农户”共富发展模式,成功为20位农户解决就业问题,其中12名为低收入农户,并带动周边200余位农民参与苔藓种植和微景观成品的加工制作,为农户年均增收3万至5万元。

  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藓然农林科技”不是孤例。近年来,文成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融入“新奇因子”,“精耕细作”培育特色加工产品,将苔藓做出了“共富味”、预制菜做出了“文成味”、苗木做出了“创意味”,在延伸产业链条、研创高山特品、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一路高歌猛进。

  文成县博海食品产业园始建于2022年。近两年来,该产业园深耕温州市域范围内优质农副产品和特色美食加工市场,成功研发糯米山药如意卷、娃哈哈糯米山药八宝粥、糯米山药流沙包等预制菜新品,备受市场好评。“目前,公司共有150人,待一期全面投产后,可为周边农户增加500个工作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温州博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说。

  延伸全产业链,除了要不断研创出高山特品,还要持续推进高山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此,近年来,文成县大力发展“康养+”核心业态、关联业态,不断做强森林康养、做大度假康养、做活运动康养,有力拓展高山产业融合空间,推动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目前,文成县已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创成森林氧吧省级特色小镇和6个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

  “前不久,全省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文成县委书记罗招政表示,下一步,文成将围绕“三年内打造十亿元全产业链5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亿元、年均增长5%”的目标,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文章,为浙江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