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松
日前,在文成召开的全省乡村“土特产”发展调度会暨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要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和“土特产”培育发展主线,力争到2027年全省高山农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目标。众所周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耕地资源先天不足,但山地面积占比大,发展高山农业潜力巨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走浙江特色的高山农业发展之路?
保护生态,打好“绿色牌”。山区生态环境优越,出产的农产品往往具备品质优势。发展高山农业,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减排的种养技术,应用间作套种、集约化育苗、微蓄微灌、水肥一体化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打造一批栽培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过硬、带动能力强劲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打好“精品牌”。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造就了高山土特产的独特品质。发展高山农业,树立精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选好良种,积极引入既适合当地环境、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良品种,做强高山农业“芯片”。要推广良法,发展山地智慧农业,打造小而精、特而优、专而强的高山农业产业。要应用良机,加快山地宜机化改造,加强山地适用小型农机具的研发、引进与应用,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延链强链,打好“文化牌”。“浙”里山区不仅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发展高山农业,要深挖当地美景、美食、文化等资源“富矿”,同步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山区农产品加工成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等,让文化创意“点亮”高山农业,提高“土特产”附加值。
激发动能,打好“集聚牌”。发展高山农业,靠单打独斗不能长久,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山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有机统一起来。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事服务进山区,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拓宽市场,打好“增收牌”。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只有进入市场,被消费者认可,才能成为商品,才能转换成价值。各地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如举办采摘体验、展示展销等活动,推介高山农产品品牌,让高山农业亮起来,农民朋友腰包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