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霓屿:
农旅交融描绘美丽新“蓝海”
江维海
![]() |
“紫菜飘香”烹饪大赛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品尝。 |
一片红树林,万千白鹭飞。越过灵霓大堤,便是温州市洞头区霓屿街道一片整体规模超3000亩的红树林湿地。这片湿地在成为沿海一大景观带的同时,守护着湛蓝的大海。
霓屿靠海吃海,海洋是其重要的资源禀赋。灵霓大堤破堤通海后,主动为鱼儿让道的霓屿,成为洞头“海上花园”海岛样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海造林,守卫蓝色海岸线
“别看这些红树林的植株就手掌般大小,修复滩涂的作用却十分明显,这两年贝类越来越多,不时会有海鸟成群结队飞过。”在洞头霓屿南岸滩涂边,霓屿街道渔农办负责人指着脚下蔓延开去的成片红树林兴奋地说。就在离红树林种植区不远的滩涂上,上百株野生柽柳长势喜人。
红树林,红的是皮、绿的是叶,其树皮内富含单宁酸,氧化后变成红色,常被称为红树植物,成片生长即为红树林。从2016年开始,霓屿街道在霓岙村探索试种红树林,随着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种植计划的完成,一个集红树林种植、候鸟观测、生态养殖、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霓屿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顺利建成,整体规模达3000余亩。
“南红北柳”是湿地生态修复重要的手段。经过多年培育,霓屿出现了海岸带野生柽柳、芦苇、碱蓬与种植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独特景象,成为我国唯一的“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
随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贝类、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在该区域滩涂开始繁衍,丰富了鸟类食物资源,吸引了很多候鸟栖息。“以前海滩边都是石头泥巴,现在做了景观带,建了停车场,变得好看多了……”霓岙村村民柯受宾感慨着家乡的变化。
紫菜之乡,农旅交融绘蓝图
除了大力推进蓝湾工程,近年来,霓屿街道立足温州城市东拓战略,以农业为特色,农旅交融,实现区域间的功能互补和差异发展。
“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观光”,因农而生、与农相融,通过多元化行动,霓屿街道农旅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精灵海岸、省道S211、大陆引供水第二通道、生态绿道、岸线沙滩修复等项目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农旅融合走向纵深。
目前,霓屿街道已重点打造了田园综合体、霓屿紫菜现代产业园、洞头冷链中心、智慧农业平台、农旅产业联盟等,并根据街道地势走向、产业布局、镇域发展特点和村庄风貌特色,形成了海岛庄园服务核、海上牧场新田园、活力运动休闲带、农旅融合休闲片、南侧生态村社展示片和东侧蓝色康养度假片的“一核一环一带三片”布局体系。
洞头是有名的“中国紫菜之乡”。过去,紫菜养殖是霓屿街道许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是瓯江和东海交汇处,现在大堤两侧实现了江水和海水的交汇,水里养分更丰富了,这几年,紫菜长势非常好。”霓屿街道下社村村民、当地紫菜养殖户陈时福说,破堤通海以来,随着海水交换增多,两侧海域盐度逐渐平衡,海洋生态持续向好,村里养殖户也陆续回到大堤北片养殖紫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霓屿、了解紫菜,当地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紫菜文化旅游节。通过推广,质嫩味美的霓屿紫菜,正逐渐成为霓屿百姓的“致富菜”“富民菜”。
江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