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 撬动新动能
——衢江推动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衢农
![]() |
![]() |
![]() |
衢江果农在采摘新品种柑橘。 |
金秋时节,正是丰收的季节,水晶柚、蜜橘、“红美人”、葡萄柚、椪柑……从农家地头到种植园区,衢州市衢江区各类柑橘陆续成熟,进入采收旺季。
柑橘是衢江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也是衢江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特产。2021年,全区柑橘种植总面积约6.5万亩,总产量约10万吨,总产值近2.5亿元,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该区把柑橘产业转型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保安全、提品质、调结构、控面积、树品牌、扩加工、促出口”的思路,多措并举,为柑橘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助力共同富裕。
打好品质牌,调优结构提效益
在衢江区高家镇湖仁村的百果园里,一株株柑橘树遍布田野,圆润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今年虽然遭遇高温干旱天气,但为了保证柑橘品质,湖仁村村民通过采用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自动化喷灌等技术措施来防治柑橘病虫害,加强橘园管理,种出来的柑橘皮薄肉细、多汁爽口、含糖量高,品质反而提高不少,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这边是‘四季红’‘湖仁红’和‘果冻橙’,那边是‘马家柚’‘水晶柚’和‘春香柚’。”湖仁村党支部书记汪水荣说。如今,村庄“百果园”里果香四溢。过去,椪柑是湖仁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椪柑品种单一,销售每况愈下,一度出现滞销。汪水荣一直在反思:“我们的柑橘怎么啦,为何如此难卖?”
“柑橘要好吃,消费者才会接受。传统的老品种也该转型了。”汪水荣悟出了门道。然而,转型之路远比想象的艰难。“冒险的事必须有人带头,有了成效就不怕没人跟上。当时还有村民说我身材不大,胆子倒是挺大的。”汪水荣告诉笔者,从2000年开始,他就开始尝试引入水果新品种,亲自带队前往位于重庆的中国柑桔研究所取经,并自掏腰包,先后投入60多万元,引进20多个柑橘新品种,不断进行对比试验,最终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柑橘新品种——“湖仁红”。在初探市场中,获得一致好评。如今,“湖仁红”商标已注册成功,果品的售价也逐年上涨,今年每公斤售价高达20多元,且供不应求。
“村里原先种的800多亩椪柑园,都改种其他品种了。如我们的招牌产品‘果冻橙’种植面积就有400多亩,去年仅这一个品种全村就卖了800多万元。我们现在还在尝试走精品、优品的路线。只要东西好,根本不愁卖。”汪水荣说。
要想产品卖得好,品质是关键。针对辖区内的椪柑存在“酸度高、甜度低”的缺点,近年来,衢江区以实施省级乡村振兴(柑橘)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三疏二改”(疏树、疏枝、疏果、改土、改水)、土壤覆盖反光地膜、果园生草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高接换种等栽培技术,柑橘品质明显提升并得到市场认可,果园实现了减量、提质、增效目标。今年,衢江区蜜之源家庭农场、余氏家庭农场等主体生产的精品蜜橘,糖度达14度以上,每公斤售价达10元,比过去上涨了5倍多。
为了持续优化种植结构,衢江区还对椪柑、胡柚进行种植占比调减和品种改良。同时,成立中柑所专家工作站,率先引进金秋砂糖橘、无核沃柑、“阳光1号”橘柚等中柑所的系列柑橘新品种,从中筛选出适栽品种,以早熟低酸优新品种为重点,加快早熟椪柑、无核椪柑和优质杂柑等新品种示范橘园建设。通过高接换种对椪柑、胡柚进行品性改良,对原先种植的蜜橘品种进行“大换血”,如嫁接“红美人”等新优品种,将中晚熟品种基本调整为“大分”“日南”等特早熟、早熟品种,搭建更为合理的早中晚熟结构体系。2021年,全区柑橘新品种达20多个,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甜橘柚”“鸡尾葡萄柚”“红美人”“春香”等新品种占比15%以上,新品种果品的总产值1.05亿元,占柑橘总产值的42%以上。
打好价值牌,拓展链条强集群
近日,当笔者走进高家镇划船村的红日家庭农场时,农场主周卸才正带着工人们在整理陈皮仓库。周卸才说,今年的橘皮收购即将开启。“收购的都是周边乡镇的椪柑皮,涉及上万家农户。我们这边的椪柑做的陈皮,品质比较好,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不过,要想保持优势,还得付出更多努力,做出区域特色。”
柑橘果实具有药用价值。自古以来,橘络、枳壳、枳实、陈皮就是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衢州的椪柑属芸香科,具有点状油包较大、透明清晰,质地柔软等特点,果皮中的挥发性油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均高于常见的芸香料品种,是制作陈皮的优质原料。”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近年来柑橘产能过剩、椪柑销售遇冷的情况,红日家庭农场引导橘农生产衢陈皮、衢枳壳、枳实等,实现“柑橘+中药材”跨产业整合发展。2016年以来,该农场常年加工衢陈皮约300吨、枳实(小橘粒)和衢枳壳各15吨,产品大多销往安徽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广东新会陈皮市场。2021年还生产小青柑制品150吨,专供广东市场。
为保证陈皮质量,衢江区还制定了《衢陈皮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对衢陈皮的加工条件、加工要求、包装标签、贮藏和陈化、产品要求、档案管理等标准作出相应规定,确保陈皮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2021年,该区在湖南镇破石村建立了乌溪江库区柑橘(衢陈皮)数字化栽培及加工示范基地。
柑橘深加工不仅解决了产品滞销问题,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采用传统工艺加工陈皮,流程多,劳动力需求大。每加工1吨陈皮,仅剥皮环节,就需40工劳力,还不包括后续的翻晒等环节。如制作‘三花皮’,每加工1吨陈皮还需增加10工劳力。”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衢陈皮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前端联结广大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后端联结优质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近年来,衢江区一直重视延长柑橘产业链,推进柑橘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目前衢江区柑橘加工产品以陈皮、柑橘囊胞、果汁、气泡水为主。浙江三童食品有限公司常年生产柑橘囊胞、粒粒橙等产品7000吨,产品远销也门、约旦、伊拉克、伊朗等中东国家。衢州最大的柑橘出口主体——聚诚柑橘合作社,常年出口柑橘8000余吨,主要出口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截至目前,衢江区已拥有陈皮加工企业12家,年产陈皮约2500吨,占衢州市产量一半以上,年消耗椪柑鲜果约2.5万吨,占全区椪柑总量的35%。结合柑橘产业转型升级,衢江区还一直鼓励企业合理利用衢陈皮开发陈皮饼、椪普茶、陈皮酒、陈皮酵素、陈皮花生等新产品,不断拓展精深加工链条,推动衢陈皮产业持续发展。
打好形象牌,增强示范创典型
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衢江区高家镇(柑橘)榜上有名,这是衢江区连续三年有村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高家镇作为衢州柑橘种植生产示范区,现有柑橘种植面积达12734亩,市场知名度较高,耀飞柑橘、蜜之源柑橘、碧岭丹地葡萄柚先后获浙江农博会金奖等荣誉。
衢江区宏景柑桔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柑橘销售、技术培训、水果采摘等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柑橘种植面积460余亩,年产量500多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依托“湖仁红”品牌效应,合作社建立了水果科普示范基地,创建旅游休闲长廊等,增加采摘游趣味性,成为衢江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浙江蜜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580余亩“红美人”“鸡尾葡萄柚”等柑橘,目前已进入最后的转色期,即将成熟上市。公司牵头成立了衢江区柑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并推广“衢江山农”等公用区域品牌,联合会员采用“产品统一证明商标+企业商标”双商标模式,实行统一设计、包装、宣传、管理,推广使用印有“‘衢江山农’LOGO+生产主体二维码”标签的包装盒,建立衢江柑橘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统,以品质打响、做大衢江柑橘区域公用品牌。
衢江区还加快推进柑橘示范园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市级柑橘精品园20个,培育省级精品果园示范基地5个。
值得一提的是,衢江区还全力推进无核椪柑示范基地建设。位于高家镇盈川村的无核椪柑产业园,百亩标准连栋大棚、智能玻璃温室、数字化分拣中心已基本建成;位于周家乡相对村的衢江区无核椪柑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占地18亩的衢江区新田铺农业数字化供应链项目正在建设中。
“我们将继续聚力柑橘全产业链发展,调优品种结构,引进培育主体,加强品牌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市场主体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并全力补链强链延链,高质量推动柑橘产业发展。”衢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衢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