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乡村博物馆之旅

农村信息报 2025年06月28日 沈璐兰

  □本报记者 沈璐兰

  这几天,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的光影故事馆又开场了,游客纷至沓来。胶片投影机“哒哒”作响,一束束光线透过泛黄的胶片,投射出一部经典老电影的影像,游客坐在幕布前看得津津有味。

  “乡村博物馆的故事要从我的‘师祖’、也就是我们这里第一位乡村电影放映员王志华说起。”桐乡市洲泉镇第四代电影放映员、光影故事馆负责人朱强说,“洲泉镇的乡村电影放映从1954年就开始了,‘师祖’跟我讲,当时村民忙着干农活,听到晚上村里要放电影,特别好奇。放映时,不仅幕布正面坐满了人,就连背面也全是人。”朱强回忆,当时电影拷贝胶片很紧俏,每个村一年只能轮到1至2次放电影的机会,一场电影,观众最多可达7000至8000人。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拂过江南水乡,桐乡市洲泉镇第二代电影放映员朱文炳上岗了。“当时的放映设备重达200公斤,除发电机、音响外,还有毛竹支架、麻绳、银幕等。等到正式放映的那一天,大伙儿抢着帮放映队扛设备。”朱强告诉记者,那时露天电影题材以红色样板戏、抗战影片等为主,忙的时候一晚上要“转战”3个村庄。

  世纪之交,电影放映技术大幅提升,片源更加丰富,观影条件逐步改善。与此同时,浙江不少乡镇建起了电影院,一些百姓家里也添置了电视机,露天电影的观众日渐减少。此时,电影放映员的接力棒已传至第三代,也就是朱强父亲朱生荣手中。有人劝朱生荣转行,他却把放映场次增至每周5次。寒来暑往,摩托车辙碾过十万公里,车灯照亮的不只是乡路,还有文化坚守的微光。

  朱生荣说:“当时还有很多家庭没有电视机,我就与战友成立‘义马兄弟电影队’,骑着摩托车,车后架绑着胶片箱,每天走村串乡为留守老人、孩童放映电影。印象里观众最多的一次来了2000多人,放映结束后大家仍舍不得离去。”

  近年来,随着数字电影的普及,胶片电影逐渐退场,但“光影故事”没有落幕。在当地政府和朱强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桐乡市创办了首家电影博物馆与马鸣老街电影展示馆,2023年又建起光影故事馆,馆内陈列着四代人用过的百余台放映机,成为大家了解乡村电影放映历史和科普教育的资料馆。

  “现在,露天电影更像是一种公共空间的情感联结。”朱强说,“我们创新推出了‘老电影专场’‘特色电影文化周’等系列活动,放映频次稳定在每周一次,还融合时尚与旅游元素,打造‘电影+乡村旅游’新模式,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几十年前,村民为了看电影,举着手电,自带板凳,星夜兼程。现在,不少城里人专门跑到我们村参观旅游,了解光影故事馆的历史,体验观看老电影,电影文化已成为我们村旅游的‘金字招牌’。”说起这个,马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谈文洪自豪地说,现在马鸣村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年收入1800余万元‌。

  一方幕布,承载的是一代代“光影摆渡人”用执着守护的乡村文化星火。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大众对乡村文化的深切向往,照亮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