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迎客来

农村信息报 2025年03月22日 管丽芬 叶承慧

  离松阳县城不足十公里的山下阳村,山峦如屏,溪流环绕,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俯瞰之下,整座村子错落的巷道与精巧的布局仿佛古老锦纹,散发着独特韵味。

  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融汇在一砖一瓦间,令山下阳村荣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誉,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时光荏苒,山下阳村风采依旧。修复老屋、编撰村志、举办文化活动……古村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

  传承风华

  鹅卵石铺就的巷道在村落中纵横交错,纹理细密,如一条条沉默的脉络,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在雨水与时光共同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四周青砖黛瓦,屋檐低垂,斑驳的墙面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层层相连的马头墙,在晨曦与暮霭的映衬下,轮廓清晰,如出自远古的卷轴,从岁月深处徐徐展开。

  倘若在暮色熹微时步入其间,便像是踏入了一场关于时光的游戏——蜿蜒村巷中的巷门、丁字路口星罗棋布,自然形成了一座精妙的迷宫,转身即是曲径通幽,抬头便见古宅深巷。“初来乍到的人常会迷路,这些巷门一关,就能将一方方小天地围合独立,既能防火又能防盗。”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孙权笑着说。

  村前的月池,如一轮静卧在大地上的明月,水波不惊,映照着天光云影。这里不仅是风水之眼,更是村落精神的寄托。风水墙环抱着池水,象征守护,井泉汩汩,源源不竭。在月池一侧,正方形的地坛静伫,与池水相映成趣,恰如“天圆地方”的古老哲思,见证着山下阳村的文化传承。

  最为庄重的张氏宗祠,则承载着这个村落最深远的记忆。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三进院落,雕梁画栋间,浮现着往昔繁华的余韵。这里曾是祖先祭祀之地,亦是族人议事之所,还是搭台唱戏的公共场地。院落之外,百余幢清代民居静静伫立,马头墙高低错落,西式洋楼点缀其中,岁月的年轮在这些古建之间缓缓铺展。

  然而,山下阳村并非一直如此安然。曾几何时,这些老屋因年久失修而风雨飘摇,木梁腐朽,砖瓦坍塌,村民陆续迁离,曾经热闹的巷道一度沉寂。

  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松阳成为全国首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山下阳村抓住契机,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守望的旅程。

  张氏宗祠、香火堂、文化礼堂被一一修缮,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本已斑驳的古老建筑,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当然,古村落的命运,并不只倚仗砖瓦的存续,更关乎文化的传承。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光影之中,山下阳村用它的沉静与复苏,书写了一段关于乡村振兴的诗篇。

  守护记忆

  传统村落,如同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活化石”,是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无言见证者。如何让它们在传承中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2024年,我省启动文化特派员制度,文化特派员鲁晓敏来到山下阳村。自2005年起便关注这个古村的鲁晓敏,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巷道,深入探索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意外发现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村庄竟然没有一本村志。

  “村志不仅是记载乡村历史与变迁的载体,更是承载乡愁记忆、传承文化的桥梁。”于是,鲁晓敏将撰写村志视为当务之急。从最初的文化寻根到最终的村志成稿,他和松阳县作家协会的志愿者走访村里的老人,收集口述历史,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一点一滴地追溯山下阳村的过往。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约20万字的《山下阳村志》初稿终于完成。这本村志不仅是对山下阳村历史的追溯,更为它的未来铺设了一条文化复兴的道路。

  在山下阳村,独特的空间结构构成一幅奇妙的图景。百余幢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通过迷宫般的丁字巷道串联,既蕴含“人丁兴旺”的祈福密码,又形成层级分明的防御体系。环绕村落的溪流、池塘与圳渠,处处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思。

  据鲁晓敏介绍,从房屋选址到建桥修墓,山下阳村的布局与自然山水契合,建筑融合闽南、浙南、徽派乃至西式等多种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尽管确切的建村时间难以考证,但据《麓阳张氏宗族》记载,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张氏始迁祖聚英携五子迁居此地时,这里已有邹、李、项等家族居住。

  张氏一族将烟叶种植生产技术从福建泉州带到了松阳,著名的晒红烟便发端于山下阳村。张氏逐渐成为松阳望族,才使这样按照礼制中轴线布局规划完整的村落最终得以建成。

  “过去的历史,只在口口相传中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渐渐模糊。如今有了村志,我们的历史和故事将得以保存,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祖辈的奋斗与生活。”94岁的村民张义金说。

  新编撰的村志不仅为山下阳村建立起系统的文化档案,也为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文化的支点。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故事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赋能乡村

  过去,山下阳村的农田零星分布,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连片流转的农田不仅变为丰盈的粮仓,还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眼下,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秋收季节,游客亲自下田收割,沉浸式体验古老的农耕乐趣。

  在山下阳村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鲁晓敏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不仅精心编撰了村里文物保护点、古民居等景点的解说词,还培养了20多位讲解员。讲解员们穿梭于古村的巷弄之间,成为在地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游客从一砖一瓦、一巷一弄中,感受到山下阳村独特的结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00后”讲解员麻可逸说,她是古市镇的一名干部,通过培训对山下阳村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山下阳村,用画笔与镜头定格村庄的风采。摄影家和画家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山下阳村的独特韵味,也唤醒了村民对古村保护的深刻意识。鲁晓敏还多次组织省内外作家到山下阳村采风,让他们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如今,关于山下阳村的创作层出不穷,逐渐提升了古村的知名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大家看这雕花梁柱上的裂痕,是‘拯救老屋’行动留下的修复印记。”前不久,“秘境寻声”青松快闪微宣讲活动在山下阳村举行,宣讲员叶建寿巧用“古宅换新衣”等形象比喻,把专业术语转化成了大众语言,带着游客、村民深度游古村落。阳光下,黄墙黛瓦间,村民与游客在月池畔欢聚一堂,笑声与宣讲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乡村赞歌。人们不仅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聆听着传统文化的悠扬之音,更能感受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朝气。 管丽芬 叶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