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佳味
本报讯 3月19日,记者跟随“浙江农业之最”专家组,来到海宁鸿海养殖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在公证人员见证下,专家组现场查看红螯螯虾保种情况,并随机选取6只成熟的“虾妈妈”,用卵梳将受精卵从母体剥离,随后全神贯注投入人工计数。最终,该公司的2号红螯螯虾以920颗的抱卵数首创“浙江农业之最”最大抱卵数红螯螯虾纪录。
“此次创纪录的虾采用新品种‘科鸿1号’新品系,目前已进入第五代。去年11月,红螯螯虾亲本就进入车间进行强化培育和暂养,今年2月底加温促使亲本交配产卵,虾卵分离后移居到孵化箱中,7—8天后孵化出苗即可销售,高峰期日销量达到50万尾左右。”公司负责人钱豪杰告诉记者,红螯螯虾对水质要求很高,水温以23℃—29℃之间为最佳,人工繁育难度高。鸿海养殖公司通过工厂化繁育高品质精培苗,并与省农科院水生所开展技术合作,历经5年,将当地工厂化人工繁育面积从2000平方米增至8000平方米,年虾苗繁育能力突破1200万尾。
近年来,海宁市积极推广红螯螯虾养殖,借助“院地合作”机制,利用先进基因组精准设计育种技术,创制高繁殖力红螯螯虾新品系,不断优化人工繁育技术。该市还制定发布了行业首个红螯螯虾技术标准,并引进水质在线监测、自动报警等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保障优质苗种供应;同时,积极推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大幅提升养殖成功率,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双增收”。
“此次红螯螯虾最大抱卵数高达920颗,是传统养殖培育的2倍以上,将为后期苗种生产、推广提供有力支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郭建林说。
目前,海宁市虾苗年繁育能力达1800万尾,占全国精培苗总量50%,年带动增收3000万元。近日,红螯螯虾高繁殖力新品系选育被列入全省农业科技协作项目。“我市将紧抓‘土特产’发展,以全链发展为目标,打造红螯螯虾‘育繁养销’一体化产业平台,持续提升海宁红螯螯虾产业知名度和辨识度。”海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