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松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产业、人口、服务、基础设施等在轴上有机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以及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的重要载体。片区组团是发挥“强村带弱村”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春日里,记者来到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走访,自2022年起,该镇以泉井边村为重点村,串联周边后溪村、上棠村、下棠村、前百村、江滨村、坝底村6个村,形成片区组团的发展态势。2024年,7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76.4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6%。
“片区组团的优势是集聚资源”
记者来到后溪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采访时看到,这里大片高标准农田刚完成旋耕,不远处种植的一片马蹄迎来丰收,农民正忙着采挖。
“片区组团的优势是能把各村的资源集聚起来。看这1.3万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多田套合率达96%以上。”后溪镇常务副镇长毛磊自豪地说,目前该园区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好,农业主体可随时“拎包入驻”。
然而,把时间拨回到4年前,这里的良田大部分还是荒地,剩下的以种苗木为主。谈起其中缘由,毛磊说:“一方面,不少村民选择在周边乡镇或者县城打工,导致承包地撂荒;另一方面,各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整合资源、共谋发展的合力。”
为破解这一困局,2022年,后溪镇引导部分村以625元/亩的价格,把撂荒地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开展连片整治和宜机化改造,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农业标准地。改造完成后,再将高标准农田以808元/亩的价格流转给种养主体,其中的土地流转差价作为地块所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后溪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由此应运而生。该产业园持续引入“稻-虾”“稻-鱼”“稻-蟹”等种养模式,成功打造“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的万亩综合种养产业,建成了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稻渔基地,其中“稻-虾”“稻-蟹”基地2300亩,核心区产值超3000万元。2024年,为解决稻田里福寿螺引发的病虫害,产业园又引入“稻-鸭”模式,3000只鸭子既是“稻田医生”,又为产业园增加了一份收益。
“产业园建成后,周边道路宽了,我家3亩地有人种了,村里环境也变美了,我们还能拿到土地流转的租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在后溪村当了10多年水电工的吾金兵接受采访时脸上乐开了花。
“产业是片区组团的‘主引擎’”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后溪镇在引进片区业态时,既注重经济效益,更重视联农带农的能力。
走进位于后溪镇下棠村的衢江区事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圆筒状的养殖池里彩虹鲷已长到1斤多,活力十足。“目前,这里所有的鱼都被提前预订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章伟向记者介绍,通过冷链物流,新鲜的清水鱼隔天就能送到消费者餐桌。公司还开发了清水鱼预制菜生产流水线,产品不愁销路。
后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于2023年11月开始动工,总投资达22.5亿元,其中下棠村车间于2024年8月底投产。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完工,届时还将有96个鱼池和2个繁殖池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产出8万吨清水鱼,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我们的苗种、饲料、循环水养殖体系均为公司自主研发,再有这里优良水质加持,养出来的鱼品质好,鱼肉鲜嫩饱满,单池产量可达到3000—4000公斤,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500万元。”公司相关负责人卢一杭告诉记者。
为带动村民增收,该公司与后溪镇政府达成协议,每生产1吨鱼就给所在村集体100元钱,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每年为所在各村增加8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公司通过技术培训,吸纳周边村民就近就业,计划推出“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由村民承包车间负责生产、公司负责产品销售,为村民增收拓宽道路。
“产业是片区组团、持续发展的‘主引擎’,不仅本身要有效益,更要带动村民增收,只有这样,才能让主体和这片乡土实现良性互动,从而长期扎根。”毛磊告诉记者。
“片区组团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心‘组团’”
“搞好片区组团跟治理村子一样,最关键的是人心‘组团’”,这是在采访过程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也是片区重点村——泉井边村近年发展的真实写照。
泉井边村过去以种植柑橘和养猪为主,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2020年,刘三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干部一起开始了从“三无”(无规划、无资金、无项目)到“三有”(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再到“三富”(富村、富民、富精神)的转变。
“2021年,我们决定打造甘蔗产业园。”刘三富说:“我们村种植甘蔗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全国独有的两个珍稀甘蔗品种——专用榨红糖的糖蔗‘状元红’和曾作为明朝贡品的果蔗‘贡品一号’。这是村子特有的文化价值所在。”
“只有事情干成了,村民才会认可。”泉井边村的嬗变印证了刘三富的话,几年来,村民种甘蔗的意愿被持续激发,村里形成了连片600亩的甘蔗林。泉井边村于2022年入选省级第二批未来乡村,2024年,在该村买甘蔗、红糖,住民宿的游客达4.8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90余万元,同时吸引周边80多名村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100余万元。
在刘三富看来,片区组团既是“强村扶弱村”的必要之举,更是强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甘蔗的成熟期短、季节性强,其余时间段缺少业态支持是我们村发展的瓶颈所在。”刘三富告诉记者,片区组团给了泉井边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有了农业产业园,游客可以去钓小龙虾、钓鱼、抓螃蟹、欣赏田园风光,一年四季都有合适的游玩项目,带动片区各村民宿、农家乐发展。
“以往各村之间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通过抱团发展,村民尝到了甜头,这其中靠的是党建引领,带头人示范,让村民劲往一处使、收益一起享,形成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毛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