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
□吴文瑜 俞晴贤 周佳宁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20多年来,海宁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积极挖掘乡村生态、景观、文化、康养、休闲、教育等多元价值,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推动乡村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更高水平取得新突破。
点亮乡村的海宁实践
一是激活村庄经营。海宁市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实施“飞地抱团”项目、创新“10万农民变股民”模式等,以3年为一轮,连续实施八轮“强村富民”计划。通过市场化经营,深化活权,激活“沉睡”资源,拓宽村民入股抱团渠道,实现村民增收。全市累计实施“飞地抱团”项目40个,实现所有行政村经常性收入达到17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超171亿元。
二是做强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具有海宁地方特色、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传承海宁农业遗产,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路径,打造了长安花卉、丁桥家禽、海昌蜜梨等一批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海宁农珍”母品牌、“海昌”“斜桥”“盐官万昌”等子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5条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打造35个产值超千万元的“土特产”品牌。
三是提质数字经济。通过乡村数字赋能,海宁市以乡村数智生活馆、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等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推进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通过省级未来乡村建设,推动“一统三化九场景”的未来乡村建设项目落地,完善“浙里未来乡村在线”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等数字功能配置。
四是繁荣文化艺术。开展“艺村艺品”创建工作,在挖掘村域现有文化资源基础上,将传统文艺培育从美书影、音舞曲拓展到草编、蓝印花布等其他艺术门类,培育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探索“艺术家驻村”模式,通过艺术家与村结对签约、聘用艺术家、建设名家工作室等举措,助力艺术大师扎根乡村。
五是激发双创活力。从产业扶持、人才激励、典型带动等方面创设扶持措施,吸引支持农创客、大学生、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海宁市创办农业经济实体担任法定代表人并负责日常运营的,3年内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第一年5万元,第二年3万元,第三年2万元。对首次创建国家级、省级、嘉兴市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2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挖掘组织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六是丰富新型业态。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挖掘乡村文旅IP资源,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培育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消费热点区和网红打卡点。以美丽乡村精品线、村庄景区化建设为依托,坚持“产业+旅游”复合,结合花卉销售、蔬果采摘,推出“农业+”活动,多渠道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品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共赢。
七是弘扬社会公益。持续推进“弱有众扶”优享工程,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和救助水平。聚焦特殊人群,开展矛盾调解、增能支持、帮扶关爱等服务,引导3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项目,引导10多家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221个村(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引导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积极参与农村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做实做优养老服务,积极打造“海宁享老”县域样板。
八是推进组织振兴。深化新时代“领雁工程”,实施“雁阵赋能”提质增效行动和“帮带培优”选育储雁行动,常态化坚持“定期培训、定人帮带、定岗压担”的培养成长机制。在嘉兴率先研究制定《共富工坊建设与运行规范》地方技术性规范,共富工坊党组织实现全覆盖,一对一设置党建指导员,亮化党员责任区、先锋岗,推动党员管理走深走实。依托党建联建牵引,有效链接资产、资源、资金,打造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等六种不同类型,分类指导,推动打造示范型工坊扩面175个。
点亮乡村的对策建议
着力建体系立品牌,激发产业活力。一是加强财政资金整合,筑巢引凤。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奖励补贴力度,配合相关的市场化运营,凸显乡村产业盈利点,吸引资金下乡。同时强化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全方位多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和融资产品,为农村产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二是完善农业品牌体系,树立标杆。一方面要保证产品质量,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开展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同时邀请专家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打造品牌,注册产品商标,组织产业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举办擂台赛,提升海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构模主体联结机制,深度融合。要扩大生产规模,实行统一布局、生产和管理,形成集中连片生产区,增强规模效应,加大一产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县、市已有的农产品科研机构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系列特色农产品及其附属产品,拓宽二产渠道;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数字等融合,借助三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可学习常山县打造的胡柚品牌,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胡柚汁、双柚汁等衍生产品在餐桌上随处可见,同时打造的胡柚娃形象也深入人心,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着力抓特色明方向,规划乡村发展。一是突出地域特色,进行科学规划。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聘请专业人才对村庄进行规划,以发挥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特点,提升村庄风貌,留住乡韵乡愁。二是打破行政壁垒,创新规划单元。村庄规划的范围不应循规蹈矩、照葫芦画瓢,而应适应不同村域的特点,打造适宜的规划单元。针对一定区域内乡村数量众多且相似性较高的情况,可打破村与村界限,立足区域乡土特征、地域特点,进行整片区规划。如长安镇天明村、兴城村等都是以花为特色的村落,可借助“花漾年华风情线”规划建设,区域性地建立乡村规划。三是凸显当地文化,打破同质困局。进行特色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挖掘。海宁有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等三大文化,“钱塘江大潮”是最能代表海宁的文化符号,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而对以硖石彩灯为代表的灯文化,王国维、金庸、陈氏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则亟须利用开发,要引入村庄旅游规划,形成特色旅游资源。同时要开发带有乡土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等文创产品,刺激游客消费意愿,激发游客的体验兴趣。
着力抓重点补短板,优化要素配置。一是人才。要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学习余杭、临平等地的农村经理人制度,畅通人才下乡渠道。同时,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提升农民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资金。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优先支持并解决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可提供信贷利率优惠,简化各类办证手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降低时间成本。同时,强化农业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提高赔付额度。三是技术。持续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提升农机化水平。围绕数字“三农”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推动物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在生产过程的系统集成与综合运用,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打造更多跨场景应用,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
作者单位:海宁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