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土特产”闪耀“出圈”

农村信息报 2025年01月18日 沈璐兰

  □本报记者 沈璐兰

  浙江“土特产”品类繁多,除了名声在外的西湖龙井、金华火腿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绍兴女儿红黄酒、湖州桂花酒酿米糕还在2024年完成了出口“首秀”。去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土特产富”改革,跑出了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单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实现总产值超过3216亿元。 

  种业创新是推动“土特产”发展的关键一环。象山县拥有3.6万亩“红美人”栽培面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县持续探索‘红美人’品种研究试验,运用避雨栽培、完熟栽培、越冬栽培等技术,让象山‘红美人’的上市期比其他产区长、综合品质比其他产区优。”象山县农业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阳告诉记者,前不久,象山红美人杂柑高品质栽培技术成功入选我省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这一技术不仅缓解了秋冬季霜冻对果实的影响,还使“红美人”上市期延迟到春节前,精品果比例提高到80%以上。

  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就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眼下是草莓上市季节,在建德市“更有味”草莓共富合作工坊大棚内,农户正忙着采收新鲜草莓。该工坊合伙人杨京说:“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多管齐下,比如根据不同节假日推出不同的采摘套餐,像去年春节期间仅采摘这一块,每天就有1万多元收入。”

  记者从建德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建德有草莓种植户5500户、1.5万余人,建德草莓在全国27个省(区、市)种植面积10万余亩(本市1万亩),产量17.5万余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8亿元。

  “‘土特产’要想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品牌效应和‘身份’加持少不了。”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温州市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乡村“土特产”精品,同步实施“瓯越鲜风”品牌提升行动,进一步打响品牌,扩大受众面。目前,温州已有41个品牌入选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雁荡山铁皮石斛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温州大黄鱼”“平阳黄汤茶”等24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中国乌牛早茶叶之乡”等“国字号”金名片25张,其中,“温州大黄鱼”还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土特产”赛道上,不仅众多“种子选手”竞相“炫技”,更有不少“新面孔”频频脱颖而出。在2024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浸泡酒、蒸馏酒、发酵酒等多个品类的杨梅酒赢得消费者广泛认可。“杨梅酒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重要媒介,目前我省杨梅种植面积有130万亩,年产量达70万吨,杨梅加工企业56家,年加工鲜果近10万吨,真正做到了‘产一季,卖全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浙江聚焦杨梅酒产业提质扩量,实施杨梅酒质量标准创制、技术研发攻关、主体培优做强、品牌创建引领、市场营销拓展、原料基地提升等‘六大行动’,力争把杨梅酒打造成具有高知名度的地方特色大产业和一张专属于浙江的土特产‘金名片’。”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优质优价为牵引,以全链发展为路径,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开展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推进“土特产”提质增效。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百千”工程,加力补足冷链短板,推动三产融合和产业平台提档升级。此外,坚持品牌营销提优赋能,组织编辑浙江“土特产”甄品大系,进一步扩大“浙字号”影响力,全方位助力浙江“土特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