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土特产”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省以改革为驱动力,坚持政策引领、人才支撑、政务服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落实“政策链”
“金华火腿还可以这样吃呀。”“肉很香,我买点回去给家里人尝尝。”2024浙江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开展第一天,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人头攒动、香味十足,“两头乌”鲜肉小笼包、“两头乌”黑椒烤肠等产品引得市民纷纷驻足品鉴。
金华“两头乌”是我国四大名猪之一,已有1700多年养殖历史,其肉质鲜美、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后腿更是制作金华火腿的绝佳材料。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户回归“两头乌”养殖队伍,2023年金华市“两头乌”出栏量达6.7万头。“在‘两头乌’的保种上,我们正从过去的单一保种场转化为保种场、备份场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及生物科技创新研究等多层次构成的保种体系,计划到2027年,全市建成6个‘两头乌’保种场(种猪场),年供种能力超过1万头。”金华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祝苏武表示,该市出台了10项政策,包含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养殖规模扩繁、流通体系建设、营销体系建设、体验场景建设、金融要素支撑、发展用地保障、公用品牌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全方位推动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
农博会上,一众“土特产”的“美味指数”都非常高,吸引广大消费者争相购买。近年来,从省级层面到各市、县(市、区),一系列支持“土特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涵盖产业培育、质量提升、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土特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省已编制了‘土特产’全产业链图谱,绘制了地方特色产业地图,并推动食用菌、‘浙八味’道地药材、湖羊、蛋鸡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此外,还围绕地方猪、杨梅、杨梅酒等‘土特产’出台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实施首批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为‘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市、县(市、区)层面看,如衢州市针对“双柚”、油茶、茶叶等当地优势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进行扶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文成县则实施糯米山药“百千万亿”工程,即百个村、千人种、万亩田、亿元收入,推动这一当地最负盛名的“土特产”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县(市、区)已累计出台“土特产”发展专项政策88项、投入项目资金超615亿元。
做实“服务链”
无抗鸡蛋、无抗牛奶、嘉兴黑猪、绍兴麻鸭……农博会上,“浙”字号畜禽商品呈现供需两旺的景象,令消费者“挑花眼”。
走进农博会线下展区的1C馆,记者的目光立即被色泽嫩黄鲜亮、味道醇香浓郁的“藤桥熏鸡”所吸引。“藤桥熏鸡以三黄鸡为主要原料,经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味道鲜美、适口性好,已累计卖出1亿多只,全产业链总产值达5.32亿元。”温州藤桥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炀兴奋地跟记者聊起自家产品,“为确保熏鸡质量,我们不断调整鸡苗培育饲料配方、兽药疫苗产品等,并建立熏鸡‘仔鸡档案’和‘五统一’两项养殖标准,截至目前,已创建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达标养殖场29家。”
“藤桥熏鸡”是我省实施抗菌兽药减量化与饲料环保化行动(以下简称“两化”行动)的一个生动实践。“2020年以来,我省纵深推进‘两化’行动,支持饲料生产企业,研究环保型饲料技术标准制定和基层推广等事宜,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新场景。如开发抗菌药减量化建设数字管理系统,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86个县(市、区)共有2095家养殖场完成“两化”任务创建,有1000余家养殖场上传饲料兽药采购使用信息,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已评估符合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建设标准养殖场1235家、符合饲料环保化建设标准养殖场335家。
“上个月,养殖的甲鱼出现了一些状况,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第一时间来到基地,给出针对性措施,让我渡过了难关。我这次能来参展,多亏了他们。”前来参展的水产养殖户李师傅激动地对记者说。
浙江在发展“土特产”过程中,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成立了“浙农帮帮团”联盟,来自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的89位行业“高手”成为首批入驻专家,涵盖粮油、畜禽、淡水养殖等领域,在农户、政府、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浙农帮帮团’联盟是我厅开辟‘三农’政务增值化服务的又一举措,我们将始终冲在助农一线,强化全系统高效联动,共享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快捷、更精准、更周到的服务。”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激活“人才链”
“‘喝’着山泉水长大的临安天目小香薯,皮薄如纸,欢迎大家品尝!”在农博会的人才兴农展区,“江南舅舅”的热情吆喝吸引了过往市民驻足品尝。作为浙江农业博览会的“常驻嘉宾”,农创客、杭州江南舅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南带来小香薯、酱鸭、糯米笋等产品,销量可观。
“村里的阿姨们从不理解到跟着我一起干,还在直播带货中积累了自己的粉丝,像‘江南姐姐’‘村嫂元芳’已成为村播达人,这让我的动力更足了。”何江南说,目前“江南舅舅”全网粉丝超500万,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销售农产品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8万元。“希望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青年能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在村里做最‘时髦’的事。”何江南坦言。
人才兴农展区还展示了浙江省现代化农创园。“农创园为农创客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今天,部分农创园还到现场进行招商,这边展示的是农创园的前台,提供注册、贷款、保险、营销、法律等创业服务。农创园里还有直播间、会客厅、路演室等一系列共享空间,部分农创园还配备了农创公寓、图书室等,让农创客创得安心,住得舒心。”省农业农村宣传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率先出台了农创客培育政策,为农创客提供创业孵化、技术培训、品牌营销、金融服务等创业服务。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8万名,其中“90后”“00后”超半数,创业领域涉及“土特产”全产业链。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积极探索以人才力量助力“土特产”发展的新路径。如启动“浙江省新农商农村主播培养计划”,持续培养一批“自产自播、在地直播、人人主播”的乡村本土网红,通过带货直播的方式,将浙江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
各地立足本地实际,着眼于富民特色小产业,培育乡土人才。如建德市通过培育“建德草莓师傅”“建德豆腐包师傅”等乡土人才,实现全产业链的产值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松阳县则依托产业链壮大茶师队伍,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还衍生出茶苗商、茶机商和茶园“理发师”等新职业。“未来,随着更多人才的涌入和更多政策的出台,浙江的‘土特产’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