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之江 卢江良/文
径山,有径通向天目山,被称为“径山”;又有东西两径,东通余杭,西通临安,因此也叫“双径”。它地处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与临安区接壤,系天目山东南余脉。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诗《游径山》,对径山进行了生动描绘:“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途中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渊。”
由于径山岭峰高处多雾,峰谷山坡土质肥沃,所产之茶称为“径山毛峰”,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鲜嫩。北宋茶学家蔡襄品饮后,曾盛赞:“清芳袭人!”清朝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杭州有龙井茶、天目茶、径山茶等六品。”《续余杭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产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得。”
关于径山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盛唐。据清嘉庆年间《余杭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国一大觉禅师法钦来径山结庵建寺后,“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唐禅僧洪諲于咸通七年(867年)接任径山寺住持后,秉承其师沩仰宗初祖灵祐禅师倡导的“农禅并举”之宗风,在径山寺率众种茶,成为浙东寺院茶业生产的开端。
禅与茶向来关系密切,“丛林”最重的就是茶礼,向来有“谢食不谢茶”之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径山寺与茶闻名以后,由禅僧抚养、在禅寺成长、被奉为“茶圣”的陆羽慕名而至,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后在唐上元元年(760年)撰写了传世名著——《茶经》,使茶由饮而艺而道,将茶与禅融为了一味。
以茶为药,学禅务于不寐;以茶代酒,请客作宴,在唐代成了清操绝俗的时尚。中唐以后,随着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和禅宗的风行,茶与禅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尤其在南方,呈现了一派寺寺种茶、无僧不嗜茶的禅林景象。而“茶宴”在僧侣生涯中的位置也日益提升,吃茶品茗被列入《禅门清规》。到了宋朝,随着种茶区域的不断扩展,制茶程序的立异,吃茶品茗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茶宴”之风便在禅林及士林盛行。
径山茶,初为供佛所植,后置身径山寺的僧众,“近水楼台先得月”,便常年饮茶参禅,特别是每逢寺院举行重大活动时,还会在寺内举行茶宴,饮茶论佛,并逐渐演化成一套具有固定模式的程序,其中包括“献茗”“闻香”“观色”“品味”“论茶”“交谈”等,后人称之为“径山茶宴”。据说,当时的朝廷曾多次借径山寺举办茶宴招待有关人士;宫廷显贵以及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名流,也曾慕名到径山寺参佛品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神农氏时就已发现了“荼”(即茶),少说也有4700多年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也就是说,茶礼有缘,古已有之。而“径山茶宴”,其精髓和核心,是以茶参禅问道,让禅与茶融为一味。它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将茶饮升级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堪称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以至于后来流传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