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绍兴市柯桥区历来善于吃“改革饭”,走创新路。
近几年来,柯桥区谋势而动、向新而行,强势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全力打响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柯桥样板”,“三农”工作跑出了加速度、拼出了新业绩,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和省“神农鼎·铜鼎”称号。
深挖潜力,生产有干头
沃野稻飘香,满地铺金黄。眼下,位于柯桥区的绍兴东湖农场,上百亩晚稻稻穗金黄、长势喜人。
东湖农场有着“农业生产火车头”的美誉。“今年以来,我们农场紧密结合农业‘双强’行动,在不断改造提升农田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粮油作物绿色种植技术示范基地项目,应用病虫害防控、健康土壤培育、作物栽培增产等技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东湖农场负责人王洪桥告诉记者,近3年来,农场粮食亩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去年晚稻平均亩产为750公斤左右,今年有望再创佳绩。
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等有力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去年,我区早稻和单季晚稻单产增幅居绍兴市第一。”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昊说,全区规模主体种粮补贴面积已从2020年的3.7万亩增至去年的9.5万亩,年均增速38%,今年预计将突破12万亩。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事服务的助力。柯桥区滨海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已于近日动工兴建,以“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烘干、工厂化育秧”等“1+10”服务功能为定位,计划于今年年底主体完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全区现代化农事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生产更有干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盘活资源,发展有看头
位于柯桥区平水镇的王化村,因位置偏远,发展受限,曾是有名的“空心村”。近年来,王化村积极引进“金秋家园·长塘头”共富项目,打造“金秋家园”养老综合体,发展茶叶等产业,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惠及老年人为切入点,以吸引城市居民养生养老为核心,全面盘活闲置农房、闲置农田和闲置劳动力的“王化模式”,促进村庄发展。当地“探索‘王化模式’打造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样板”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案例。
王化村的发展变化在柯桥不是个例。自2017年启动“闲置农房激活”计划以来,柯桥区紧扣“全域联动激活”理念,出台全省首个《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准则》,积极探索创新捆绑式激活、合作式激活、共享式激活等多种激活模式,着力构建闲置农房开发利用长效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区共引入社会资本23.83亿元,激活农房建筑面积78.78万平方米,增加农民收入11663.08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9031.59万元。
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与改革科负责人顾巍表示,近年来,柯桥区创新推进闲置农房全域激活改革、多跨推进基础信息数字化改革等,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柯桥经验成果,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到了更多成果。
抱团联动,增收有盼头
近年来,柯桥区持续实施强村工程,全域组建强村公司,有力推进村强民富。尤其是今年2月以来,该区以地域相邻、产业相关、资源互补、空间有余为标准,创新开展乡村共富联合体改革试点,成效初显。
谢家坞村位于柯桥区兰亭街道,是当地“芳湖雅韵”乡村共富联合体的核心村。近年来,该村成立村级强村公司,通过党建联建、项目联动、专业运营,实现村级增收、农民致富。去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3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多元。
“今年以来,‘芳湖雅韵’乡村共富联合体通过先富帮后富,强村带弱村,努力探索共建共享、共兴共富的发展路径。”谢家坞村党总支委员赵铭标告诉记者,目前,“芳湖雅韵”共富体已累计开展助农惠农、人才下乡、直播带货等活动4场,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2月,我区批复确定谢家坞村等8个村为乡村共富联合体发展改革试点。”顾巍说,至今已谋划建设项目39个,吸纳482个农户就业,核心村增收760余万元,带动发展28个周边及薄弱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
在敢闯敢试中抓改革,在盘活资源中促发展,在抱团联动中奔共富,柯桥的农村“改革饭”越吃越香:去年,全区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下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99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