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枥元
海风轻拂,白鹭翩飞,金灿灿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很难想象,位于岱山县的这万亩良田,7年前还是贫瘠的盐碱地。
2017年,岱山县在岱西镇火箭盐场区域开展综合改造试验,将垦造耕地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结合。“向盐碱地要食物,首先得改良土壤,解决耕地反盐的大问题。”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岱山县邀请全国8个技术团队,共同开展土壤改良试验工作。
岱西镇火箭盐场区域项目负责人周理达说:“我们地处海岛,淡水资源少,蓄水工程规模有限,我们因地制宜采用了海水淡化循环的方式,在改良土壤的同时节约淡水资源和成本。”经过不断改良,该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0克/千克以下提升至15克/千克,盐分含量降低了约3个百分点,土壤的团粒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新增有效水田2465亩、旱地2758亩。
在盐碱地上种粮食,选择合适的品种至关重要。岱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我们联合技术团队反复对比试验,最终筛选出‘甬优1540’‘秀水14’等几个较为合适的常规水稻品种。”周理达喜气洋洋地告诉记者,“经过几年努力,今年这里的水稻最高亩产达到650公斤,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
去年,园区还利用60亩农田,开展稻蟹、稻虾、稻鱼等生态种养试验,亩产值达到4000—5000元。今年,这里的稻渔共生试验面积增至100亩。园区内,示范推广无人农机、自动化排灌系统、新型农业物联网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通过盐碱地改良,岱山县已完成垦造耕地7000亩,复垦新增耕地522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