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食 卢江良/文
“东坡肉”,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为杭州最负盛名的菜肴之一,也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名菜。
关于它的由来,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宋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见西湖长期未疏浚,“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第二年,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还用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长堤,以便行人,后人称为“苏堤”。杭城百姓感恩他,听说他爱吃猪肉,过年时便抬猪担酒去拜年。苏轼收下后,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犒劳民工。家人误将酒与肉一起烧制,结果烧出来特别香美可口,大家吃后无不称奇,就把此法烹制出来的猪肉称为“东坡肉”。
事实上,“东坡肉”并非创制于杭州。据相关史料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上任不到四月,黄河决口,洪水围困徐州。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为了感谢这位“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故后人称之“回赠肉”。
而“回赠肉”变身“东坡肉”,还有一个“提质”过程。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成了受监视且不拿工资的“犯官”,为维持生计,只能节俭过日子。当时的宋朝,从宫廷到民间,羊肉是最主要的肉食,猪肉不受待见,用苏轼的话说:“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就这样,“价贱如泥土”的猪肉,成了苏轼家的备选食材,他还亲自烹饪,并将经验写入《猪肉颂》,教百姓以此法制作,丰富了当地的餐饮种类。
不过,苏轼在徐州和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影响还只局限于当地,真正被叫响的,是他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时的“东坡肉”。从此,这道菜肴就广泛流传开来。
“东坡肉”除了作为一道名菜存在,在它的创制、提质和扬名过程中,还贯穿着苏轼的民本思想和为政实践。纵观苏轼的一生,21岁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为官四十年,初仕三州、主政八州、贬谪三州,不管是王安石变法新党执政,还是司马光复古保守派当道,在新旧两党的夹击和构陷之下,政治生涯风雨飘摇的他,虽曾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在朝中,敢于直言,希望皇帝做明君,“不伤民财”;在民间,情系于民,“使君留意在斯民”,每为官一地,与民排忧解难。除此,还写了大量文章和奏章阐述民本思想、抒发民生情怀,在屡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又以诗词创作表达百姓疾苦、反映黎民诉求。
正因如此,当我们面对已流传近千年的“东坡肉”时,不能只停留于它的创制、提质和扬名的过程以及烹制程序,也不能只简单地将发明者苏轼定位在“吃货”“美食家”上面,更应该与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化大家的波澜壮阔的一生相结合。“东坡肉”承载着苏轼“以民为重、顺乎民意、为民争利”的思想,这种思想穿越历史的长河,在这个时代焕发出绚丽的光芒,让世人在品尝这份美味佳肴的同时,体味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