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一起种,每亩多收近千元

省农科院推广的这项技术深受农民好评
农村信息报 2020年07月04日 王夏君

  近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全省育种专项豆类协作组成员和来自省农技推广部门、大豆生产示范县、有关企业的代表,观摩了省农科院在嘉善、慈溪示范推广的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专家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出率,而且能增加种植效益,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在嘉善县惠民街道“浙鲜12”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笔者看到“浙鲜12”正处于成熟期,豆荚翠绿,长势喜人。“浙鲜12”是省农科院作核所育成的优质鲜食大豆新品种,熟期早,生育期(出苗至采收)约70天,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耐低温,适宜促早栽培。同时,商品性好,二三粒荚比例高、荚色深绿、豆荚鼓粒饱满,口感甜脆。当地农户反映,该品种比原先的老品种“沪宁95-1”更受市场欢迎,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保持3—5天的绿色荚色,市场售价也更高一些。

  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的是将矮秆作物鲜食大豆(即俗称的毛豆)和其他高秆作物或果树等科学地间隔种植,土地养分和阳光都得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增产增收。省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我省11项旱粮主推技术之一,正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

  目前,大豆和玉米套种技术主要采取两行玉米套种三行大豆或两行玉米、两行大豆的间隔种植方式,扩行距、缩株距,玉米的株距在20厘米以下,以保证光照,同时要按玉米株数,施足肥料,以实现增产增收。此次观摩会所展示的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通过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作物协同高产、绿色增效的目标。通过复合种植,玉米产量会有所下降,亩产800公斤左右,减产幅度在20%以内,但每亩可多收鲜食大豆300—400公斤,比单纯种一季玉米每亩可增收800—1000元。目前,此项技术已在杭州萧山、慈溪、兰溪等县(市、区)推广。

  品种选择是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省农科院作核所选育出一批十分适宜复合种植搭配的大豆品种,如‘浙鲜9号’是高产品种,‘浙鲜12’是早熟品种,‘浙鲜19’是抗旱耐热品种,‘浙鲜86’是秋大豆耐迟播品种,最迟可在8月中旬播种,11月中下旬上市。”省农科院副院长戚行江介绍,几个不同熟期的品种搭配在一起种,上市供应的时间就拉长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增加。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傅旭军介绍,过去农民种植的大豆老品种,亩产大约只有500—600公斤,而“浙鲜9号”可达750公斤左右。目前“浙鲜9号”在我省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已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广的鲜食大豆品种,做到了鲜食大豆品种本地化,深受出口市场的喜爱。

  “浙鲜9号”是省农科院作核所以“台湾75”航天诱变选育而成的品种,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商品性佳、口感好、结荚集中、适合机收等优良品质,曾经创下过我省两项记录:2018年百亩方鲜荚亩产980.43公斤和攻关田鲜荚亩产1050.00公斤。该品种荚宽粒大、百荚鲜重300克以上。新鲜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高,口感香甜柔糯,适合速冻加工。

  我省年大豆栽培面积约130万亩,年出口量1万多吨,而全国的大豆出口量也就2万多吨。也就是说,我省是全国大豆出口量最大的省份。

  “大豆育种是省农科院的传统优势领域。今后,我们在开展鲜食大豆研究过程中既要利用好已有的丰富经验,又要及时根据市场导向去调整育种方向。”戚行江说,未来该院不仅要加快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同时更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方向,选育出更多的适应苏浙一带市场需求的绿色品种,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王夏君 文/摄